八月的岷县,山野间浮动着当归温厚的药香,此刻却被低垂的铅灰色天幕沉沉压下。湿漉漉的空气里,弥漫着雨的气息。国电电力甘肃新能源定西岷县二期100兆瓦风电项目现场,一台115米高的风机塔筒如钢铁巨人般巍然矗立。巨大的履带式起重机擎举长臂,钢索末端,直径204米的叶轮正由工人们紧张组装,宛如一头蓄势待发的银色巨鲸,静待升入云霄,完成它生命中最关键的一跃——在115米的高空与机舱进行“生命对接”。
图为工作人员分离叶轮和底座,准备试吊
“准备工作完毕,开始安装吊具。”“吊具安装完毕,开始变桨。”对讲机里的报告声在潮湿的空气中依次响起,清晰而紧绷。
“风速确认3米每秒,符合吊装条件,开始试吊!”地面总指挥任建朋的声音铿锵有力。指令下达,现场气氛骤然凝固。随着叶轮与支架连接的螺栓逐一拆除,硕大的叶轮稳稳悬停在空中。
“试吊结束,开始起吊!”主吊与辅吊协同发力,叶轮缓缓升空。看着那不断攀高的银色身影,许多人脸上渐渐露出笑容。然而,工程建设部主任王超的脸色却愈发凝重。他敏锐地察觉到空气湿度的加剧,四周的彩旗也舞动得越发狂乱——风雨将至,必须争分夺秒,在风雨来临前完成这次高空对接。
“当前平均风速5.8米每秒,叶轮高度115米,开始对接!”高空指挥马映科的声音从对讲机传来。这组数据却让地面的紧张感陡然升级。安全交底时反复强调:叶轮吊装风速不得大于6米每秒。此刻,风正逼近极限值。面对百米高空、百余吨庞然大物的精密契合,风——永远是最莫测的劲敌。
图为岷县二期首台叶轮开始起吊
看着叶轮在风中微微晃动,项目经理魏正龙的心悬到了嗓子眼。他目光紧锁,一滴雨水倏然滑落。冰冷的雨滴里,仿佛映出项目初期的画面:泥泞山道上的艰难踏勘,简陋工棚灯光下图纸堆砌的深夜……所有的跋涉与汗水此刻都凝聚在这百米之上的毫厘之间,在这风雨飘摇的岷山之巅,等待着钢铁与意志的精准契合。
“西偏1厘米!”“左移0.5厘米!”马映科的声音在高空被疾风撕扯着传来。
“收到!微调启动,左移0.5厘米!”地面吊车司机赵占红的回应冷静如手术刀,精准地切割着空间的距离。
经过吊装人员十余分钟的屏息奋战,高空骤然传来一声宛若命运之锤敲定的“当啷”巨响!那声音如此有力,瞬间击碎了风雨的帷幕,也震落了地面每一颗悬着的心。王超紧握的拳头猛地松开,一股滚烫的热流伴随着长久压抑的呼吸,重重地从胸腔深处冲出。他抬起头,雨水混合着汗水滑落。视线穿过迷蒙的雨幕,投向塔顶——机舱与叶轮在阴郁的天色下已浑然一体,宛如钢铁浇筑的当归,深深植根于这片药乡的脊梁之上。
图为岷县二期首台风机吊装完成
这风雨中的精准“会师”,正是甘肃新能源建设者们最坚韧的勋章。在岷县这片千年药香萦绕的土地上,他们以毫厘不差的精度对抗着风雨无常,以滚烫的汗水浇灌着绿色能源的根苗。一座座钢铁风机如同新时代的当归,将在这片古老土地上深深扎根,汲取天地之力,最终化作点亮万家灯火的澎湃电流,无声滋养着时代的脉动。